去美國留學,理工科一直是最熱門的一個領域。尤其是現在的互聯網時代背景下,對軟件市場的需求更是如雨后春筍一般,就業前景一片光明,特別是對程序員的需求,無論國內,國外,都是炙手可熱的人才。那么很多去美國留學的同學們都想申請美國計算機科學專業,特別是軟件工程這一研究分支,出來起薪高,好就業,但是缺點也很明顯,就是申請人數過多,申請極為激烈。但是俗話說天涯何處無芳草,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呢?選個EE專業它不香嗎?今天銘道就為大家解析美國的另一熱門工科,EE電子工程專業。
首先我們要搞清楚EE和CS在就業上代表著什么不同的方向。宏觀上說,EE是屬于物理層面偏硬件,CS是物理層偏軟件。舉例來說,凡是跟芯片有關系的,Intel,AMD,德州儀器,都是偏硬件;凡是跟軟件關系大的,從微軟到甲骨文到金山,都是偏軟件的。還有一些是做產品和集成的,比如說NOKIA,華為,BYD之類,是典型的軟硬兼修,并不偏向哪一個,因為他們的產品離開了硬件軟件都不行。
EE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方向是電磁學、電路設計相關、控制電路相關、微機電系統、強電系統、通信系統相關。在美國所有相關的專業都有比較好的工作形勢,但是要注意不要過于涉密,否則由于是外國人的緣故可能有些不便,簽證時候也免不了被Check。偏硬件的EE的好處是比起純軟件的CS門檻高,工作經驗更加值錢。壞處是更新慢,硬件價格高,用戶沒有明顯的動力去更新產品,因此做產品的公司自然也就受到一些影響。做EE的話在美國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,就是凡是電磁學、電路設計、微機電系統、通信相關的這些,名聲很大,學習的人也很多,但是找工作競爭很激烈。但是偏強電和供電系統的,學的人少,工作形勢反而挺好。
CS的方向就太多了。但是真正在公司的話其實就是兩種人:寫代碼或者做上層設計。再細分有醫學應用方向,網絡安全方向,圖像處理方向,還有更多的用Java之類的語言去做application的coding,或者是用C/C++寫從上層到系統到driver層的代碼,沒什么明確的“方向”。但是通常coding不是做一輩子的事,一般做到1-2年就能做Team leader,再往上分成管理路線和技術路線。如果是管理路線則是Project Manager,然后發展成Section Manager,如果是技術路線則是senior engineer或specialist。當然美國有的企業直接錄取了CS的PhD的話就叫做CS Scientist,其實一開始干的活還是coding。Coding干久了如果做得好,就像剛才提到的成為技術專家,做一些architecture方面的設計。
總結上面說的,其實選擇EE和CS里面具體的方向,只要把握住大的原則就可以。首先是一定要關注自己學習的知識將來被用來做什么產品,而不是僅僅關注自己會使用什么技術。只要產品線是成熟的,市場是巨大的,產品更新是快速的,這才有機會。并且盡量避免一些可能涉密的行業。不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就業,凡是涉密的行業對個人的發展其實都不是很有利。
其次要想好自己未來是走什么路線。如果是管理路線,則要在合適的時候轉到管理崗位,千萬不能拘泥于技術工作。一般說來如果公司認為你個人的志愿是走specialist路線,以后自己想扭轉過來就比較費事。所以要堅決地轉向Team leader和Project Manager。相反,如果自己是做技術那塊料,則不能怕麻煩,要在技術道路上堅持下去,爭取十年磨一劍。
再有就是待遇。在美國,EE和CS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畢業起薪6萬美金左右,碩士畢業高一些,如果是碩士再加上3年左右的工作經驗,特別好的能夠到達到年薪10萬以上。差一些的也有8萬多。從這個意義上說讀PhD不太有利,因為要持續5年多的低薪,月薪一般不超過2000美金。PhD畢業后雖然起薪高一點,但是就因為高出這點錢,很多公司不愿意招收,反而找工作不利。在中國,一般本科畢業的CS月薪5k左右,研究生7k左右。當然這個很看你跟公司洽談的情況。我經常聽說有些人碩士畢業直接到百度,年薪25萬甚至更高,但是這種事是特例不是普遍現象。
做技術的另一個特別突出的現象就是不論在中國還是美國,呆在一個公司一般加薪很慢,大概每年能提升10%已經非常不錯了。跳槽則是薪水提升的一個比較主要的辦法。很多人每次跳槽能夠增加30%甚至翻倍。不過公司不是慈善機構,一般以高薪招入的人,干活一定要多一些,這是意料之中的事。
Lisa老師
柴燕 老師
張文 老師